全球每年大約新增25萬~50萬的脊髓損傷者,台灣每年發生脊髓損傷的機率約5千人,其中交通事故占最多(達56%)。醫師表示,導致脊髓損傷的因素是可預防性的,提醒民眾「脊髓損傷不可逆,凡事小心擺第一」。
國際脊髓協會(ISCoS)將每年的9月5日定為「脊髓損傷日(SCI-Day)」,目的在提高社會大眾對預防脊髓損傷的注意,並關注脊髓損傷者及家人。
台灣、北京、香港三地的脊髓損傷團體昨(5)日也攜手合作,呼應國際脊損協會訂定國際脊髓損傷日的精神,共同提出「脊髓損傷不可逆,凡事小心擺第一」,希望不論身處哪個地區、城市、國家,有志於脊損預防宣導的組織,都能一起組成聯盟進行倡導。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杜宗熹昨天也公布最新脊損健保資料庫研究相關數據指出,造成脊傷第一高原因是車禍,高達56%,其次依序為:高處摔下(15%)、職業傷害(12%)、病變(7%)、運動傷害(5%)等。
觀察發生的年齡組群,從兒童期進入青少年期時是脊傷的高風險期,從10-14歲的年層開始顯著攀升,特別是進入15-19歲,脊傷發生率是常人的20倍。
目前脊髓損傷幾乎是「不可逆」,而家庭有脊損者的經濟支出,甚至高於失智症、肌肉硬化、或腦性麻痺。也因此,國際脊髓協會主張「預防就是最好的治療」。
杜宗熹表示,年輕族群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好保健,透過注意交通及運動安全,預防脊髓損傷。50、60歲的長者面臨脊髓退化,若有骨刺問題,平時也容易手腳麻、上下樓梯變慢、平衡感變差或容易腰痠背痛,就要儘快就醫治療。
響應「國際脊髓損傷日」,脊髓損傷基金會董事長林進興宣布,將於9月24日在桃園石門水庫舉行「礙的力量」公益健走活動,號召民眾一起來關心脊髓損傷,小心預防,不能但提高各地民眾對傷友的關懷,也更能重視環境的安全與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