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造物主奇妙的設計,堅硬頭骨與脊柱被創造來保護精密的腦部及中樞神經,但當脊椎被折斷、壓迫、穿刺等,造成裡面神經受損,形成了不同部位及功能以下癱瘓失能的「脊髓損傷」,需要不同階段與作用的治療 (另有非外傷性脊髓損傷)。
由於傷友及家屬對脊髓損傷所知甚少,罹患時又多是意外、突發,只能慌亂中被各種建議推著走,或隨意抓取認為能重新恢復行走的偏方,為幫助大家有正確認識與判斷,免走冤枉路,基金會於11月19日特邀台北榮總神經外科吳昭慶醫師 (也是基金會董事),與大家深入淺出分享。
一、檢查與及早治療
傷友接受檢查時,電腦斷層在於檢視骨頭,核磁共振則能看清楚脊髓,X光片3條骨頭排列線,一般人應是順暢,若有阻斷處,則代表該部位脊髓神經已受損。對照過去傳統治療觀念,建議嚴重損傷者不開刀,現今治療觀念已改變,強調盡早手術將骨頭復位,術後復元較佳。
二、治療法與效用
針對傷友提問各種治療法能否幫助脊髓神經恢復?簡要整理如下:
1. 神經修復術:1996年鄭宏志醫師等人發表論文,是全世界第一宗哺乳動物成功的脊髓修復手術,推翻幾百年來神經無法再生的理論。經過衛生署、台北榮總IRB (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 審核等嚴謹把關,在神經上施打aFGF生長激素,研究/科學統計上證實對傷友臨床功能有部分進步,但不是功能性百分之百恢復、進步,個別差異大。2011年起,衛生署審查結果中,故2013年至今,台北榮總已先暫停進行此療法。
2. 靜脈雷射光療:目前很夯,宣稱能活化神經,促進新陳代謝,但對神經恢復沒有直接幫助,無法幫神經長得更好。
3. 類固醇療法:受傷24小時內施打高劑量類固醇,過去被認為有效,但近年有研究指出可能造成感染等副作用,目前尚無定論,美國神經外科醫學會 (ASIA) 建議:年齡大且易感染肺炎者不施打,對年輕傷者則可。
4.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法 (PRP),用在治療膝蓋、肩膀等退化性關節炎,但對脊髓損傷恢復沒有幫助。
5. 幹細胞療法:目前國際研究上,對脊髓損傷療效尚無定論。
提醒大家,想嘗試任何療法前,務必先確保安全性,該療法必須經過嚴謹研究單位實驗把關較妥當,以免被有心人士趁機而入,花錢事小,更怕造成身體危害,延誤了未來接受其他有效療法的機會,才是遺憾。
三、後續風險及重要事項
傷友因活動量變少,容易骨質疏鬆、變形,再治療時不好處理,此外不活動導致肌肉萎縮,同時三高 (血壓、血糖、血脂) 若控制不當,長期將導致中風風險增加,為一般人3倍,不可不慎。故鼓勵傷友應持續復健或平日維持運動習慣,促成神經可塑性、可調整性,保持身體功能最佳狀態。
對一般人而言,未妥善治療的脊椎退化性疾病,如骨刺,也是脊髓損傷風險因素。若已對生活影響很大、醫師診斷已明確,且開刀成功率95%,建議及早治療,利大於弊。
(左)電腦斷層圖、(右)核磁共振圖(由吳昭慶醫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