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是脊髓損傷傷友每天都會面臨到的重要議題,若是長期疏忽,可能造成尿路或腎臟感染、結石等嚴重後果,不可不審慎面對。
基金會於2017年7月15日,邀請長期關心脊髓損傷者的花蓮慈濟醫院泌尿科主任郭漢崇醫師,與傷友、家屬及照護者分享傷友在日常生活中的泌尿保健。
一、了解自身狀況(你是哪一種呢?)
脊髓損傷者常見的泌尿問題有:尿失禁、排尿困難以及反覆尿路感染。尿失禁雖然造成生活不便,但相對來說,不會造成膀胱及腎臟壓力,在健康上較安全。高位脊髓損傷者常見的排尿困難原因為「逼尿肌尿道外括約肌共濟失調」,意思為膀胱尿液達滿水位,刺激逼尿肌收縮,嘗試排除尿液,但尿道外括約肌緊縮,因此尿液無法排除,膀胱內壓力大,進而造成腎臟水腫感染。排尿障礙個別差異大,清楚了解自身狀況才能夠對症下藥,選擇合適的排尿方式。
圖1:膀胱剖面圖 (來源:en.wikipedia.org/)
二、常見排尿處置注意事項
針對脊髓損傷的排尿障礙,最常見的排尿處置方式為間歇性導尿與留置型導尿。各有需注意的細節,條列如下:
(一) 間歇型導尿
放置導尿管的存放外管需裝入優碘溶液約1/3~1/4管,加入生理食鹽水稀釋,確保最佳消毒殺菌效果。優碘溶液建議每周更換,導尿管每3個月更換一次。插入前充分以水性潤滑液潤滑,並保持手部清潔,避免導尿時受傷感染。
圖2:間歇導尿常用器具 (來源:2017/7/15 郭漢崇醫師講義)
(二) 留置型導尿
留置型導尿相較於間歇型導尿,雖感染風險稍低,但仍須注意保養。依照正確方式排空尿袋,避免尿袋封閉空間接觸空氣,增加細菌感染風險。注意尿液顏色、尿量、尿管是否暢通。每2周更換尿袋,每3-6周更換尿管。更換時須注意手部清潔。
圖3:留置型導尿管與尿袋 (來源:網路)
如同一開始所提,排尿處置的個別差異大,方便的處置不見得安全,安全處置若不方便也無法長久使用。傷友可依自己狀況,與醫生討論出兼顧方便及安全,適合自己使用的排尿方式。
三、日常保健
(一) 排空殘尿
若經常有剩餘殘尿,容易滋生細菌,造成後續感染。每次排尿應注意盡量排空。
(二) 多喝水
許多傷友為避免頻繁排尿,會減少平日喝水的次數。但長期下來尿液酸性不足,容易有結石,細菌滋生感染等後遺症。建議多攝取水分,以及蔓越莓、草莓、櫻桃等水果,讓尿液保持適當酸性。
(三) 注意危險徵狀
若發生以下異常皆可能是泌尿系統感染發炎的警訊,務必安排就醫檢查。
●發燒
●腰痛、下腹疼痛
●排尿頻率異常增加、突發性尿失禁
●排尿困難、無法排尿
●尿液混濁、有腥臭味、血尿
●自主神經或四肢反射增強
●全身倦怠、食慾不振
(四) 定期檢查、定期檢查、定期檢查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傷友必須明白還有許多泌尿系統狀況並非只靠尿量、顏色等外在指標決定,可觀察到時情況可能已開始惡化。定期泌尿健康檢查能夠及早發現異常,及早處置,也能夠與醫護人員討論並修正使用中的排尿方式。一般傷友建議每1年進行檢查,高風險傷友(高位損傷、高壓性排尿、大量殘尿、反覆尿路感染、尿液逆流)建議每半年進行檢查。
四、醫療改善
若排尿狀況以及排尿方法已經長期穩定使用,可考慮使用藥物或手術改善日常生活品質,每種處置方式各有利弊,在每個人身上不一定有相同效果,務必與信任的醫療人員充分討論後再下決定。
(一) 藥物治療
現已有各種不同藥物可抑制逼尿肌反射、放鬆尿道外括約肌、增加膀胱容量。可透過不同藥物改善尿失禁、排尿困難等狀況。
(二) 手術治療
以手術方式也可以改善排尿狀況。例如以肉毒桿菌注射,使膀胱鬆弛,增加容量,或使肌肉鬆弛,順暢排尿。也有手術採用自體腸道增大膀胱。手術後日常照護應充分與醫護人員洽詢。